這已經是生態環境部今年第二次“點名”汛期污染問題了。
2022年11月4日,生態環境部發布1-9月水生態環境形勢研判。其中指出,南水北調東線部分地區汛期污染問題突出,部分地區城鄉面源污染防治亟待加強。此前,8月份的時候,環境部研判上半年水生態環境形勢,就曾經重點提到過這一問題——部分地區汛期污染強度大等問題不容忽視。
除了2次“點名”,環境部今年還曾經3次發文,對汛期污染防治工作做出部署。
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表示,近年來,城鄉面源污染已逐步上升為制約水環境持續改善的主要矛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環境部在管理上引入了“汛期污染強度”,督促指導各地開展城鄉面源污染防治。未來,汛期污染治理將成為環境部一項新的重點工作,由此也將帶來許多新的商機。
1 兩次“點名”汛期污染問題
每個季度,生態環境部都要發布全國水環境形勢研判。每次研判,都要指出當前最大的問題。而今年二季度和三季度的兩次水環境形勢研判中,最大的問題都是“汛期污染”。以三季度為例,今年前9個月,中國的水生態環境形勢總體持續改善。
據環境部統計,1-9月,3641個國家地表水評價考核斷面中,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6.3%,同比增加4.5個百分點;劣Ⅴ類水體比例為0.9%,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扣除自然因素影響后,劣Ⅴ類水體比例為0.5%),“管住兩頭”做得還比較好。
但與此同時,水生態環境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在南水北調東線部分地區,汛期污染問題仍十分突出。例如,第三季度,全國汛期污染強度較大的前50名斷面,分別分布在18個省份(見下圖),數量較多的省份為云南(9個)、山西(7個)、河南(6個)。其中,陜西省寶雞市灶火庵斷面、山西省長治市龍頭斷面、山西省呂梁市南姚斷面3個斷面,汛期污染強度位于全國前三名,分別為水質目標限值的17.7倍、16.7倍、13.8倍。
▼2022年第三季度地表水汛期污染強度前50名斷面清單。圖片來源:生態環境部
針對這些問題,生態環境部將向相關省級生態環境部門發出預警函,壓實地方相關主管部門責任,督促相關地方核實情況,制定落實整改措施。如果是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環境部還將組織相關流域局進行獨立調查,督促和幫助問題所在行政區域研究對策,推動問題的解決。同樣,在今年二季度的水環境形勢研究中,汛期污染也被環境部點名。
8月29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上半年水生態環境形勢研判。指出部分地區汛期污染強度不容忽視。當時,環境部還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汛期地表水污染強度前50名斷面名單。
通過生態環境部的這兩次“點名”,可以看出云南和山西的汛期污染問題是全國最嚴重的。8月份山西排名最多,云南排名第三。11月,云南升至第一,山西第二。
尤其是在第三季度的排名中,全國汛期污染強度前三名中,有兩個來自山西(長治市龍頭斷面和呂梁市南窯斷面),可見山西汛期污染問題十分突出。
相信生態環境部的“點名”會推動這些地區加強汛期污染治理,幫助解決問題。
兩次下發文件,部署相關工作。
除了兩次“點名”,生態環境部今年還三次發文,對汛期污染治理做出部署。早在2月21日,剛過完年,環境部就發布了,要求各地因地制宜監測分析汛期污染強度。
環境部表示,近年來,我國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但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依然突出。一些地方旱季“藏污納垢”、“雨季只收一次押金”問題十分突出。為指導各地開展汛期污染強度分析,著力突破面源污染防治瓶頸,促進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特要求各地開展汛期污染強度監測分析。
所謂“汛期污染強度”,是指汛期某斷面主要污染物濃度與考核目標濃度限值的比值。主要反映監測斷面汛期污染程度與水質目標的差距,有利于準確識別平時水環境質量較好、汛期污染物濃度急劇上升的情況,分清相關行政區域面源污染防治責任。
這個數據的監測其實主要是為以后的排名做準備。實際上,上面提到的兩次“點名”,是環境部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兩次公布的汛期污染強度前50名的排名。
眾所周知,“排名”一直是生態環境部督促地方政府加強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之前的“地表水質量排名”和“全國城市空氣質量指數排名”,對水污染防治和大氣污染防治起到了奇效。2月21日的這份通知,也是生態環境部第一個關于汛期治污的文件,被視為正式吹響了汛期治污的號角。4月份出臺了《關于開展汛期污染強度分析推動 解決突出水環境問題的通知》,也對汛期治污做出了安排。
文件規定,加強汛期污染強度控制,因地制宜開展汛期污染強度監測分析。省級生態環境和住建部門應于下一監測季度第一個月的10日前,將上季度的監測數據上報生態環境部和住建部門。
其中,精神也與2月份的文件一致,通過“汛期污染強度”的把握來治理汛期污染問題。
5月,隨著汛期的到來,生態環境部再次發布,要求緊盯汛期水質明顯回升的斷面,加強水環境監管,確保水生態環境安全。
對于汛期水環境監管,環境部提出四點要求。一是高度重視,堅決守住水環境質量安全底線;二是加強預防,督促落實污染整治和預防措施;三是做好分析研判和處置工作,引導和推動解決突出問題;四是做好突發水污染事件處置工作,盡快向生態環境部報告問題,迅速啟動應急響應。
生態環境部多次發文做出工作安排,可見生態環境部對汛期污染的高度重視?!笆奈濉逼陂g,汛期污染治理無疑將成為水污染治理的重點任務之一。
3“非點源污染已成為制約水環境改善的主要矛盾”
為什么生態部這么重視汛期污染問題,因為這項工作已經成為水污染防治的一大短板。
二十大后,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博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表示,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水環境的理化指標與中等發達國家相當。但與此同時,我國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仍存在一些明顯不足,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依然突出。
其中,問題之一就是“非點源污染日益突出”。在很多地方,旱季“藏污納垢”,雨季“只收救活”的現象普遍存在。往往一場大雨就把平時堆積的污水垃圾沖刷進河湖,管理基本就是一筆糊涂賬。
張博說,目前,氮、磷已成為長江流域、近岸海域和許多湖泊的首要污染物,非點源污染正上升為制約中國水生態環境可持續改善的主要矛盾之一。
“如果面源污染得不到有效解決,改善水生態環境的空間會越來越小,最終是不可持續的?!彼f。
為解決這一問題,生態環境部在管理中引入了“汛期污染強度”的概念,以區分相關行政區域的面源污染防治責任,督促指導各地開展城鄉面源污染防治,降低面源污染負荷。
在生態環境部的推動下,很多地方開始更加重視汛期污染治理。
如浙江衢州在全國首次推出汛期污染強度應用,實現了汛期污染實時感知、科學分析、精準溯源,常態化、長效化加強水生態環境管理。
今年以來,衢州市生態環境局在“清水水質改善”應用場景中設立“汛期污染強度分析”模塊,打通生態環境、水利、住建、農業農村等20個部門50多個數據系統,采集水環境質量、水降雨量、水文、水污染源、水利工程等涉水數據近8000萬條。并與184個水質自動監測站、4座氣象站、3座水文站實時數據,形成汛期污染強度實時感知系統。
未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相信會有更多的環保企業加入到治理溢流污染和汛期污染的行列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