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天然氣,即以生物質為原料生產的可燃氣體,主要成分包括甲烷、氫氣、一氧化碳等,可通過對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城鎮有機生活垃圾、工業有機廢棄物等進行處理獲得。作為一種綠色能源,生物質天然氣正在“雙碳”催化下迎來快速發展。
2022年3月,中國石化工業聯合會提出、西南化工研究院等共同起草了國家標準《生物天然氣(GB/T 41328 -2022)》,已于10月1日正式生效。標準中規定了生物天然氣氣體組分,確定了生物天然氣取樣及檢測規則,明確了生物天然氣試驗方法及輸送、標志、儲運、使用安全等要求。
國家標準的獲批與生效,有力推動了生物天然氣產業的規范化發展進入新階段。而在此之前,生物天然氣就已憑借環境、經濟及社會三重效益,成為能源市場重點“關照”的對象之一。
“變廢為寶”
如上文所說,生物天然氣一般來源于城鄉各類有機垃圾。因此,發展生物質氣體燃料,不僅為這些廢棄物處理找到了新的路徑,避免環境污染,還可以借此推進農業循環發展,為農民創造增收渠道。而且,生物天然氣經過厭氧發酵、凈化提純產生,過程中不產生額外的碳排放,成分、熱值等還與常規天然氣一致,同樣可替代化石燃料進行使用,減碳效果顯著。
且隨著技術上不斷取得突破,生物天然氣生產成本也在不斷降低,市場競爭力愈發明顯。從具體案例來看,黑龍江甘南縣前不久剛剛實現低溫條件下沼氣保質保量生產,通過改造革新,提純后的生物天然氣甲烷含量達到96%以上,每噸秸稈可生產130-150立方米天然氣。根據秸稈等原料的回收價格測算,每立方天然氣成本僅1.5元左右,利潤空間十分可觀。
國家能源局認為:“發展生物天然氣不僅有利于補齊我國天然氣供需短板,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程度,還可解決糞污、秸稈露天焚燒等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實現城鄉有機廢棄物能源化產業化,對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萬億市場風起
有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秸稈資源量9億噸、畜禽糞便18億噸,僅此兩項,生物天然氣產能潛力可達2000億立方米以上。根據十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到“十四五”末,生物天然氣年產量應超過100億立方米;到2030年,生物天然氣實現穩步發展。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生物天然氣年產量超過200億立方米,占國內天然氣產量一定比重。
2020年,我國生物質能產業新增投資約1960億元,其中生物天然氣新增投資約1200億元。相關機構測算,隨著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我國生物天然氣年開發潛力能達到1500億-2000億立方米,以生物天然氣產品、裝備、服務體系等環節構成的產業鏈也在逐步形成,這其中蘊藏著萬億市場投資,發展空間巨大。
不過也有從業者認為,目前生物質天然氣行業仍存在投入產出不成正比的問題,還應該引入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等,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加快發展。未來,相信在國家標準《生物天然氣(GB/T 41328 -2022)》之后,生物質天然氣產業標準體系還將進一步完善,打開更廣闊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