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保要求趨嚴、產業結構大變革的背景下,環保市場的洗牌正在加速,“跨界”已然成為業內一個突出的現象和模式。物業企業進軍環衛、大型央國企重視環保事業、互聯網巨頭看準環保智慧化趨勢等等,多方勢力一起涌入環保賽道,都想從中分一杯羹。
眾多跨界選手中,以水泥為代表的工業企業們,通過協同效應處置固危廢等,相較于其他行業更能形成競爭力。
事實上,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水泥窯協同處置工業固廢模式歷史悠久。相較于其他廢棄物處置方式,該模式在實踐中表現出更環保、更高效、運營成本更低的優點,具體表現在:①水泥窯高溫煅燒處置更徹底,能有效減少二噁英產生;②生成的飛灰、爐渣可作為水泥熟料生產的原料;③無需另外建設垃圾焚燒爐。
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起,也開始組織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危廢,技術上面也不斷實現新突破。而作為市場主體的水泥企業正是推動這一進程的主要力量。對他們來說,協同處置固危廢還是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同時,部分水泥窯協同處置企業也獲得了國家和地方不同程度的資金補貼,例如部分企業的協同處置項目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所得稅“三免三減半”等。
2021年年末,生態環境部等18部門印發《“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明確要“加快工業綠色低碳發展,降低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壓力”,同時推動利用水泥窯、燃煤鍋爐等協同處置固體廢物。另,《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規范》《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超低排放標準》等一系列標準發布,則進一步加快了水泥行業邁向綠色清潔生產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在協同處置固危廢業務上獲得的成績。總之,環保產業重構需要更多強勢資源的加入,水泥作為支柱性工業之一,相關企業的入局無疑會為固危廢處置市場增添新的活力,促進相關技術和設備的更新,并將在“無廢城市”建設的工程中,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