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發布的《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狀況報告(2021)》中的數據顯示,2020年,環保產業營業收入較2019年增長0.08個百分點,環保產業對國民經濟直接貢獻率為4.5%。作為環境保護的一個主要方向,土壤污染防治市場也處于穩步上行的發展隊列中。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會長曾在環境修復相關會議上表示,中國土壤污染防治市場還將加速市場,場地修復市場規模更是有望接近200億元。
土壤修復的一個關鍵領域,場地修復市場受到關注,200億元的市場規模不免令人產生遐想。一直居于場地修復主要位置的工業污染領域,項目活動總金額早在2019年就超過了百億量級。可想而知,工業污染場地修復市場的豁口很大。
還曾有專業人士預估認為,以工業污染場地30萬塊,平均每塊場地處理成本300萬元為基礎數值加以計算,潛在市場空間接近1萬億元。隨著四起的風聲,污染場地修復的場子被帶熱了。無論是技術,還是政策、標準等各個層面都在緊跟。
技術層面的有:污染場地地下水修復技術研究新進展、電動及其聯用技術在污染場地修復中的應用研究、重金屬污染場地修復技術選擇研究等等。
國家政策層面,自2019年1月開始施行的《土壤污染防治法》指出,實施風險管控、修復活動,不得對土壤和周邊環境造成新的污染;實施風險管控、修復活動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應當按照規定進行處理、處置,并達到相關環境保護標準……2020年,《關于加強土壤污染防治項目管理的通知》發布,進一步加強中央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支持項目管理,規范項目管理程序,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今年,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開始試點,污染場地修復市場的持續上行也屬意料之中。
而在標準制定層面,近期《污染場地風險管控與修復后制度控制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農藥污染場地修復技術指南 化學氧化法》、《農藥污染場地修復技術指南 微生物法》、《污染地塊治理修復項目后評估技術指南》等文件統統開啟征意工作。污染場地修復標準化進程加快!
回歸污染場地修復行業對的現實來看,面對我國較為嚴重的城市工業場地土壤污染問題,技術創新與產業化仍然是業內企業發展強有力的“核心抓手”,而場地修復行業的發展也仍處初期,未來還有較大賦能空間。相關環保企業從“土”抓起,開始“逆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