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全地下式”污水廠一度受到熱捧,該提起重視的是,建設“全地下式”污水廠需要慎之又慎,并要在考量了建設帶來的多方面影響后有序進行。
國內第一座大型“全地下式”垃圾轉運站——杭州之江分類減量綜合體已于近日啟用,“地下”環保的模式火了?
除了垃圾轉運站,近日還有兩個全地下式污水廠開工建設:
①青島市即墨北部污水處理廠擴建及升級改造工程項目正式進入建設階段,項目預算4.47億元,設計總規模6萬m3/d,其中升級改造規模為2萬m3/d,擴建規模4萬m3/d。據悉,該項目未青島即墨區首家采用全地下模式建設的污水處理廠。
②上海西岑水質凈化廠新建工程PPP項目(項目總投資7.19億元)作為青浦區社會民生類項目之一,于7月29日正式開工。項目遠期設計規模5萬噸/日,也將采用全地下模式建設而成,執行地表水準Ⅲ類水出水標準,地面計劃打造為水文化地標,并輔以觀賞性設計。
于環保行業而言,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仍處于熱議的焦點位。據了解,前不久,湖北首個“全埋式”再生水廠也已經封頂,預計于2022年底投入使用。業內大多數觀點認為,“全地下式”污水廠的建設有助于新基建實現綠色轉型發展、擁有節約土地資源、沒有異味與噪音、生態環保等多重屬性。而在一眾議論聲中,也有部分人士表示,“全地下式”看似擁有“光鮮亮麗”的外表,細究下來,誠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他們這么說的理論依據在哪里?為什么會在看好的大背景下,發出這樣的聲音?
相關人士表示,有一部分“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是在各方條件都成熟的條件下自然而然就開展了的,而有些地區的“全地下式”做法是在無可奈何的環境下所做的退而求其次。這種非最優選擇之下,建設時很難揚長避短,匹配最佳效益。因此,他們認為以恢復生態或開發地產為目的的地下長建設之舉似乎需要商榷,需要以適當方式多方面評估此項建設對綜合環境的影響,并對其全生命周期內碳排放量予以核算。
有研究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一“全地下式”污水廠的生態效益較低,與其產生的負面環境影響相比還未能實現效益“中和”,且在該污水廠運行全周期中產生的碳排放量較地上式污水廠大,與我們普遍的認知相比可謂“背道而馳”。
因此,盡管“全地下式”污水廠一度受到熱捧,該提起重視的是,建設“全地下式”污水廠需要慎之又慎,因地制宜仍然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