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市化的推進,化工污染成為重大污染源。苯、酚、磷類有機污染及鎘、砷、鉛、鉻、汞等重金屬污染嚴重,在對空氣、水體造成污染的同時,也成為土壤中長期存在的“毒瘤”。業內人士指出,重金屬無論是污染水體,還是污染大氣,最終都會回歸土壤,造成土壤污染。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自然資源,事關家家戶戶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事關國家生態安全,事關美麗中國建設。然而,相比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其隱蔽性、潛伏性、長期性、不均勻性和不可逆轉性,成為了污染防治攻堅戰中最難纏的“看不見的敵人”。
因此,土壤污染一旦發生,則很難恢復,治理成本較高、治理周期較長。于土壤污染防治處于“后知后覺”的狀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國缺乏對土壤環境質量評估的重視,沒有及時對土壤環境質量現狀展開調查評估。
于是,國務院于近日印發了《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的通知》,決定自2022年起開展為期四年的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全面掌握我國土壤資源情況。這是自1979-1985年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后,時隔近四十年后的又一次大摸底行動。
自“土十條”實施以來,國家對土壤保護和土壤修復的工作日益重視,確定了2050年實現土壤環境全面改善、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宏偉目標。作為做好土壤污染防治、質量評估的基礎,土壤監測必然提速。
可以說,土壤監測是貫穿至土壤污染防治始終的。在初期基礎性工作中,土壤污染狀況以及污染地塊分布調查需要監測先行,從而摸清“家底”。因此,土壤質量亟待全面“體檢”,給土壤監測儀器儀表帶來的機遇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