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啟動。全國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來達到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發展的制度創新。首批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超過了2162家,根據測算,這些企業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二氧化碳,意味著中國的全國碳市場一經啟動就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
從《京都議定書》到《巴黎協定》,低碳一直是熱門話題,中國積極參與其中并履行大國責任和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強調:“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30·60”目標成為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成為中國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的重要抓手,中國真正邁入低碳發展時代。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制定對中國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各行業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對環保行業來說也是如此。
在這樣的背景下,環保行業開啟了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討論,期間也召開了很多與此相關的主體沙龍或論壇活動,不斷強化行業溝通和共識。
如在“減污降碳”話題熱火之際,E20環境平臺也舉辦了許多環境產業的低碳沙龍。在以“‘30·60’戰略下,環境產業低碳發展”為主題的沙龍中,許多環境產業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們進行了深度研討,集聚智慧解讀生態文明邏輯下的“30·60”戰略,把脈環境產業高質量發展未來,共同探討產業發展新思路和新布局。
7月12日上午,2021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在貴州省貴陽市隆重開幕。論壇也重點聚焦“低碳”話題,以“低碳轉型綠色發展——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為主題,展開深入討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出席并作主旨演講,他強調:“中國歷來重信守諾,我們將全面落實既定目標,為保護生態環境、保育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要全面加強污染防治工作,要健全完善法律制度體系,要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合作。
對于碳達峰碳中和,不僅要從氣候履約的角度去理解,還涉及產業競爭問題,更與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甚至健康中國建設有著密切關系。目前,國家相關部委、地方政府、行業企業、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等各界都在積極行動。對于各行業來講,如何更好應對挑戰,迎接機遇,成為重點需要思考的話題。
“雙碳”目標下,環保行業積極響應并實踐
在這個“減污降碳”的大背景下,很多企業都已付出行動。電力、石油和化工這些已被列入減污降碳的“重點行業”,作為石油行業龍頭企業的中石油、中石化已開始做出規劃并開始行動。盡管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導向中最先被關注的是電力、石油、化工等企業,但環保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徑,在“雙碳”政策背景下也備受關注。
5月24日,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主持召開部黨組會議,會議要求,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加快全國碳市場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提出,要繼續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持續強化飲用水安全保障,深入推進城鄉黑臭水體整治,著力改善大江大湖水質。要切實抓好大氣污染防治,突出重點區域鞏固大氣治理成果,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要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加快全國碳市場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具有全產業鏈的環保企業在雙碳背景下,相對具有更大的市場空間和優勢。而從2021年一季度環保企業的業績來看,環保各細分領域的收入增速均明顯高于2020年。
對環保行業而言,在推進“碳中和”進程中不該也不能掉隊。未來碳排放權已經成為各國競爭奪取重要的話語權之一,實現碳達峰及碳中和已成為全球競爭的重要籌碼,也是躋身世界的關鍵窗口。很多頭部環保企業也率先行動起來,做好積極準備和應對。
《行動綱要》整體聚焦“工業環保服務+城市環保服務”兩大核心業務板塊,籌劃七大“減污降碳”專項行動,覆蓋全產業鏈,并對各領域做了更加細分的規劃。其中包括:工業行業碳捕集與利用示范、重點行業工業煙氣“減污降碳”、物料智能環保輸送、生態環境修復、農廢有機物資源化、固廢處置“降碳”等。
由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并確立具體實現時間點,伴隨著各地對供給側高耗能行業的限制,也將環保產業的地位提到了新的高度。率先布局的企業,也將會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帶來挑戰和機遇的同時,環保產業該怎么走?
“雙碳”目標的制定從地方和企業中都感覺到大壓力。雙碳行動不僅要看到氣候履約在國家和地方層面的壓力,另外一個方面要看到產業競爭的拉動力,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目標實現的推動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在第十屆中國環境院所長論壇上曾提到,從產業競爭的角度看碳達峰碳中和,歐洲的《綠色新政》、氫能煉鋼技術,日本的碳中和發展路線,英國的能源白皮書,美國的零碳排放行動計劃,都透露出產業能源關鍵技術升級換代的意味。這種升級換代一旦與碳產生關聯,緊跟而來的將是碳邊境稅,所有高碳煤電產品都可能受限,我國外循環空間會被大大壓縮。這樣碳達峰碳中和就不僅僅是氣候履約問題,而是成為產業競爭的一個焦點。所以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我們的科學技術、產業技術水平需要跟上。
他提出,溫室氣體減排和大氣污染治理有協同性。在降碳目標約束下,可以用更少的總能源消耗達到同樣的經濟發展目的,實現資源增效減碳。資源增效減碳,能源結構降碳,加上地質空間存碳(CCUS)和生態系統固碳,構成四大技術手段。
6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請報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項目有關情況的通知。對此,有行業人士認為,發改委“點名”CCUS,或是實現碳中和必然選擇。
據國際能源署數據,未來CCUS將實現38%的化工行業減排,15%的水泥和鋼業行業減排,預計到2050年,CCUS將貢獻約14%的CO2減排量。中國銀河證券認為,CCUS技術作為CO2減排重要措施之一,將在中國2030年碳達峰后的去峰階段發揮重要作用。CCUS可以在避免能源結構過激調整、保證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完成減排,是支撐國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選擇。
CCUS在技術成熟的前提下有可能實現近零排放,是全球氣候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CCUS在促進煤清潔利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可能對油氣、燃煤發電、煤化工等行業的優化發展能起到明顯的推進作用,對世界能源供給也具有戰略意義,碳捕集也將是未來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一環。
“雙碳”目標下的提前布局,也給行業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受國家政策、市場空間等多方面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環保企業將單一領域向多領域拓展、產業鏈一端向兩端延伸作為企業定位和目標。環保企業布局全產業鏈,則會獲得更大的機遇。
對于碳達峰碳中和在未來對環境科技帶來的諸多挑戰,賀克斌說道:在資源增效減碳方面,應思考城市發展如何引導合理需求,提升用能效率,優化用能結構,降低用能負荷。在能源結構減碳方面,大氣環境領域可加強與氣象領域的合作。此外,還要考慮多個互相關聯的因素,比如氣候變化對未來大氣擴散條件和空氣質量的影響,不同減排路徑的影響,氣溶膠輻射效應變化下對空氣質量的不同影響,相關問題需要多個專業領域協同解決。
面對“雙碳”目標,賀克斌呼吁道:“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未來環境科技提出了諸多挑戰。環保企業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甚至在有些問題上還是主導者。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要在時空協同、過程協同、區域聯動、深度脫碳上優化路徑。生態環境部門將來很可能需要在監督執行中落實監測、核算、核查等任務,而現在相關技術方法、儀器設備等還相對缺乏,這在微觀、中觀、宏觀管理上都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去尋找應對方案。”中國大氣網也同大家一起期待環保產業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