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穩社稷,糧安天下。在百年變局下,糧食問題正變得更加重要,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糧食和農產品供給被放在第一部分,顯然成為農業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之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鐘鈺表示,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策略,才能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糧食安全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基礎。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供給總量充足、庫存充裕。在國際糧食價格大幅上漲、疫情災情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的背景下,國內糧食價格保持基本穩定,市場運行平穩。盡管如此,但大豆、小麥、大米等糧食我國每年仍要大量進口,因為食品工業等領域需要消耗大量面粉、淀粉,加之畜牧業需要。
近年來,中俄農產品貿易明顯升溫。根據數據,2020年中國已成為俄羅斯農產品和肉類第一大出口市場。而近日,海關總署宣布允許俄羅斯全境小麥進口,并要滿足五個方面的要求,這也將不同程度地為保障國內糧食供給總量充足,滿足食品工業等領域對小麥加工的需求提供物資基礎。
當然,保障糧食安全這根發條,要擰得緊而又緊,還要穩住農業基本盤,確保農業穩產增產,依托“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等,嚴守糧食安全底線,以國內供給的穩定性應對國際環境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據了解,近年來,有地方管理局在“減”上下功夫,在“質”上做文章,強化烘干機、色選機等糧食現代技術裝備支撐,抓綠色可持續發展,不斷提升大米品質。
儲糧是保障糧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線,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壓艙石”、“穩定器”。而確保儲備糧儲存安全,最大潛力在科技,根本途徑也在科技。“十四五”期間,我國已啟動實施糧食綠色倉儲提升行動,建設一批高標準糧倉(采用節能環保型建筑材料,配套先進適用的綠色儲糧技術和工藝、環保高效的清理設施設備,運用信息化、智能化裝備等),實現科技儲糧全覆蓋,進一步提升糧食儲備管理水平。
在加工方面,糧食加工損耗浪費較為嚴重,數據顯示,每年加工損失量達150億斤,這其中是因為大多數人在主食上更加追求精米細面,使得企業為迎合市場需求采用多次拋光打磨過度加工糧食所致。有企業通過加工技術創新,采用9%黃金碾磨技術,不但充分保留稻米原生美味,而且還避免過度加工帶來大米耗損等問題。
中華民族歷來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古往今來,糧食安全都是治國安邦的首要之務。從吃飽到吃好,從米面油到肉蛋奶、水產品,消費結構還在不斷地升級,糧食需求仍然呈剛性增長的態勢,結構性矛盾又不斷地凸顯,就此,保障糧食安全這根發條,要擰得緊而又緊,并堅持科技思維,深化糧食產業科技創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