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由工程師、外科醫生和醫學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發布了來自人類和大鼠的數據,證明一種新的大腦傳感器陣列可直接從人腦表面記錄電信號,并實現破紀錄的細節處理。該大腦傳感器具有密集網格,由1024或2048個嵌入式皮質電圖(ECoG)傳感器組成。如果獲準用于臨床,傳感器將直接從大腦皮層表面為外科醫生提供大腦信號信息,且分辨率比目前可用的高100倍。
人的大腦總是在運動,例如,隨著每一次心跳,大腦會隨著流過它脈動的血液而發生活動。從直接放置在大腦表面的傳感器網格記錄大腦活動,已經被外科醫生普遍用作一種工具,用來切除腦腫瘤和治療對藥物或其他藥物無反應的癲癇癥。
此次新研究提供了廣泛的同行評審數據,證明具有1024或2048個傳感器的網格可用于可靠地記錄和處理直接來自人類和大鼠大腦表面的電信號。相比之下,當今手術中常用的ECoG網格通常具有16到64個傳感器。
能夠以如此高分辨率記錄腦信號,可提高外科醫生盡可能多地切除腦腫瘤的能力,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健康腦組織的損害。對于癲癇,更高分辨率的腦信號記錄能力可提高外科醫生精確識別癲癇發作起源的大腦區域的能力,這樣就可在不接觸附近未參與癲癇發作的大腦區域的情況下移除這些區域。通過這種方式,這些高分辨率網格可以增強正常功能腦組織的保存。
研究團隊表示,此次能以更高的分辨率記錄大腦信號,歸因于他們能夠將單個傳感器放置得更靠近彼此,而不會在附近的傳感器之間產生干擾。例如,該團隊的3厘米×3厘米網格和1024個傳感器直接記錄了19名志愿者的腦組織信號。在這種網格配置中,傳感器彼此相距一毫米。相比之下,已經批準用于臨床的ECoG網格通常具有相距1厘米的傳感器。這為新網格提供了每單位面積100個傳感器,而臨床使用的網格每單位面積1個傳感器。
傳感器作為物體的感覺器官,不僅在工業和電子設備上發揮重要作用,在醫療健康領域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傳感器的關鍵作用更是無法替代。
從技術角度看,除了生物傳感器成熟度較低外,國內在其他傳感器方面已經具備開發能力,但是大多數廠家都是集成商,不具備核心器件研發能力,少數具備能力的單位又不會同時滿足各類傳感器研發要求。因此,需要培育幾家高水平的掌握核心技術的行業內專業的領軍企業。生物傳感器需要開展前沿研究,與醫學結合跨界融合會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另外,由于市場規模太小無法撐起GDP,作為一個初創公司,2到3年是不會有收益的,這導致有些冷門應用、市場規模偏小的傳感器專業、基礎材料專業,沒有企業愿意潛下心來專心開展研究,如這次疫情用到的紅外測溫設備中的熱電堆紅外傳感器的基礎技術研發。
在中國傳感器企業遭受一段時間無法正常開工的打擊的同時,用于抗擊疫情的有關連續監測體溫、機器人護理和心理看護等的傳感器產品,迎來深入發展的機會。另外,因為本次疫情,人們期待能檢測空氣中病毒的新型傳感器的出現,希望能及時預警各種風險,除了給出PM2.5值的多少以外,還能監測出感冒病毒、冠狀病毒等。與此同時,對于已有的測溫傳感器市場,在測溫計大量使用的現在,能夠獲得以往幾十倍的使用反饋,擴大的使用群體能為企業改良產品性能起到很大作用,進一步推動企業研發出更好的傳感器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