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轉型階段,原先的以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逐步被綠色健康的新型經濟模式所取代。然而,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突出呈現出一系列遺留問題,如土壤污染,在管理、調查和修復上需要投入的精力還很多。
土地默默滋養萬物,人類活動卻讓它成了各種污染物流向的“最后的垃圾桶”。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發布《2020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從公報中了解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結果顯示,全國農用地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影響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的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屬,其中鎘為首要污染物。
土壤也會“生病”
水污染和大氣污染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污水和廢氣一旦排放出來,很容易在變色的河水和變味的空氣中被人們所察覺。而土壤被污染的過程卻是“默不作聲”的:工農業生產、城市垃圾等含有的重金屬日復一日地滲入土壤,而水和大氣中的污染物也終會回歸土地,很難被肉眼發現。
土壤的“隱疾”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累積,如同一個“生物定時炸彈”,往往直到一地出現土壤污染導致的中毒事件,人們才意識到這里的土壤“生病了”。而此時,人類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據2014年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總超標率為16.1%。污染物中,以無機物污染(重金屬)為主,有機物污染(農藥、抗生素等)次之。不同類型土壤中,耕地土壤超標率高達19.4%,涉及面廣、污染量大,危及農產品質量安全、人居環境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土壤污染防治進展積極
土壤環境事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人居環境健康,是保障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的大事。近年來,我國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類管理、風險管控的總體思路,以管控土壤污染風險為核心,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土壤污染防治取得積極進展。
“十三五”時期,《土十條》確定的各項任務圓滿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初見成效。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雙90%”目標任務,基本管控土壤污染風險,初步遏制土壤污染加重的趨勢。實現全國地下水考核點位質量極差比例控制在15%左右的目標。
“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領域累計下達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285億元,重點支持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受污染土壤管控修復、重金屬污染防治等。全國完成土壤修復試點項目200余個。科技部設立“場地土壤污染成因與治理技術”重點研發計劃,直接支撐經費19億元。
土壤監測“風口”來臨
作為做好土壤污染防治、處理的基礎,土壤監測必然提速。可以說,土壤監測是貫穿至土壤污染防治始終的。在初期基礎性工作中,土壤污染狀況以及污染地塊分布調查需要監測先行,從而摸清“家底”;在后期風險評估篩查、對修復效果評估中,也均涉及環境監測業務。因此,土壤監測行業將成為土壤防治產業的一大風口。
土壤安全是國民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壤環境監測數據是衡量土壤安全的重要指標。全力建設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做好全國土壤環境監測工作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伴隨碳中和理念的提出、“十四五”規劃等政策加持,以及融資環境的持續改善,相關環保行業細分賽道有望重回高增長的景氣周期。
土壤環境監測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細分領域,在政策導向、場地再開發利用需求和環保意識提高等重要因素的驅動下,市場持續向好,具備專有技術或設備提供能力的環境監測儀器設備提供商將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