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就其本質而言可以分為軟件和硬件兩個方面:軟件是一種面向個性化定制生產模型式的資源協調系統,實現供應鏈整體優化與協調;而硬件是“智慧工廠”,即實現人、機、料之間數字化通信基礎上,以統一的數字化模型來優化和指揮各個生產單元的先進加工系統。智能制造實現的關鍵是上述兩個層面建設完成的基礎,即如何實現軟件、硬件的深度融合。
為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國將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作為“中國制造2025”九項戰略任務之一。提出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智能制造就其本質而言可以分為軟件和硬件兩個方面:軟件是一種面向個性化定制生產模型式的資源協調系統,實現供應鏈整體優化與協調;而硬件是“智慧工廠”,即實現人、機、料之間數字化通信基礎上,以統一的數字化模型來優化和指揮各個生產單元的先進加工系統。智能制造實現的關鍵是上述兩個層面建設完成的基礎,即如何實現軟件、硬件的深度融合。
智能制造的硬件部分,最為基礎的是高度自動化和具有自主通信能力的生產加工設備。而智慧工廠的優化模型所給出的管理策略,基礎部分就是如何實現這些智能裝備和生產單元的高可用性。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智能制造要求的客戶定制生產任務不因產能瓶頸、非計劃停機、設備加工性能不足等因素而無法執行。
智能制造環境下的設備管理變化突出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大量復雜智能化設備的應用,必然引發設備運維管理在方法、工具、理念和團隊方面的變革;二智能化設備的應用,工廠呈現出少人化、無人化的趨勢,裝備的自主運行和高可靠性成為基本的要求。三是構建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是解決智能制造環境下設備管理問題,實現設備效能利用最優化的重要舉措。
智能制造環境下,企業引進的復雜智能化設備在結構、性能以及相應的故障類型等方面都較傳統的機械設備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且該設備一般處于生產流程的關鍵環節,其故障或停機對整個生產系統影響更大。如果企業仍然更多采用“計劃預修”或“事后維修”,導致設備管理處于“配角”地位,設備管理工作更像是救火,雖然忙于奔命,但普遍存在設備可用度不高、綜合效率偏低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同樣,智能制造環境下,企業在減少勞動力成本的同時,加大了設備資產的比重。智能設備將朝著信號和信息的自動捕獲、并在信息反饋基礎上按設定的控制機制自主運行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制造環境下,對智能設備運行的有效控制,將不再依賴“人”這一傳統的設備操作者,即智能設備的智慧運行和自主加工能力,將改變人與智能設備之間的關系。
但無論設備如何智能,如何自動化,也避不開設備的老化和磨損,而設備停機和故障會引發整個生產系統的癱瘓,因而這些設備健康相關征兆的獲取、先進維修策略的應用就顯得更加重要。不同于機械設備的浴盆曲線,智能設備的電氣故障(約占整個故障數70%)特征呈現偶發、快速老化的特征。
在智能制造環境下,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是設備管理系統的核心管理思想。相較于傳統側重設備維修管理的狹義設備管理,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指以生產經營為目標,通過一系列的技術、經濟、組織措施,對設備的規劃、設計、制造、選型、購置、安裝、使用、維護、維修、改造、更新直至報廢的全過程進行有效管理,以獲得設備生命周期費用最經濟、設備綜合產能最高的理想目標。
在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過程中,隨著設備使用和運維、修理業務的發生,設備資產在設備臺賬的基礎上完善和記錄一系列的履歷信息(如技術參數、維修歷史、技術資料、圖紙參數、設備構成、重大缺陷記錄,換件記錄、故障與事故履歷、標準規范,設備調撥封存記錄,技術改造、大項修記錄、備件組成、設備分解關系等等),這些信息都可以作為設備全生命周期的分析依據,最終可以在設備報廢之后,對設備的整體使用經濟性、可靠性及其管理成本做出科學的分析,并輔助設備采購決策,決定是否換更加先進的設備。
應用原設備的歷史數據進行更加科學的可靠性管理及維修策略,使其可靠性及維修經濟更加優化,從而使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優化改善的管理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