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智慧城市領域喜訊頻傳,兩大政策《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與《智慧城市設備聯接管理與服務平臺技術要求 》相繼出臺,不僅為未來15年我國標準化發展定下了藍圖,也為智慧城市整體布局指引了明確方向。此后,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智能網汽車等領域將迎來更加完善的標準化建設。
隨著“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實施,各地政府把智慧城市建設作為2021年的首要發展任務,積極部署謀劃,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正式開啟智慧城市新篇章。當前,智慧城市建設日益升溫,不少城市正在建設或計劃建設智慧城市。但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城市中的各個部門和各系統獨立建設、條塊分割,形成了各類“數據孤島”,建立標準化體系迫在眉睫。
“標準化”對智慧城市發展意義重大
智慧城市的建設離不開標準化,需要標準化來支撐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促進城市要素智慧互聯、城市資源共享的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推進。智慧城市標準體系包括通用標準、感知控制層標準、網絡傳輸層標準、數據層標準、服務支撐層標準、應用服務層標準、安全標準和管理標準。
行業發展,標準先行,推動智慧城市標準化發展意義重大。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使智慧城市的‘神經’網絡統一協同,即通過不同設備的連接和交互,在智慧城市的大腦和四肢之間形成一個高度反應的有機體;
2)通過標準的力量,可以吸引大量創新企業,實現智慧城市合作的生態繁榮;
3)可以統一行業對智慧城市發展的認識,為推動智慧城市管理、評價等中國國家標準向國際標準轉化奠定基礎。
智慧城市建設的方向越來越清晰
隨著智慧城市投資的不斷擴大,我國逐步推進智慧城市試點發展。截至2020年4月初,住建部公布的智慧城市試點數量已達290個。雖然全國已有200多個城市提出了自己的智慧城市建設方案,但各地的理解和認知水平不一,不利于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因此,制定統一的智慧城市標準體系尤為必要。
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迫切需要標準化的接口,從而規范和建設智慧城市,讓所有的“細胞”都可以組合成一個真正“智能”的大系統。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明確提出開展城市標準化行動,提升智慧城市標準,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一幅嶄新的智慧中國圖景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未來,從住房和物業服務到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領域,將推進完善的標準化建設。《智慧城市設備聯接管理與服務平臺技術要求》的出臺,明確了智慧城市運營中心的建設框架和要求、數據庫和來源,適用于智慧城市設備連接管理與服務平臺項目的規劃、建設、運維,為指導智慧城市運營中心的建設工程標準和應用標準提供了有力依據。
智慧城市建設如火如荼離不開政府的推動,更離不開政策的指引。隨著《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及《智慧城市設備聯接管理與服務平臺技術要求 》出臺,標準化的大局已經塵埃落定,智慧城市建設的方向更加清晰,引領城市邁向高質量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