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0研究院院長表示:“回顧過去20年的水務改革,供水行業是水務改革的先行者,但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種先發制人的制度,似乎處于兩難境地。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表示:“按照現有的國家政策、規劃和標準,目前水務行業至少有20萬億左右的市場空間來解決已知的問題。
如何解決困境?這20萬億空間怎么弄?水務行業需要一個“大腦”去思考。
智能水務是利用物聯網、智能傳感、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對供水、排水、節水、污水處理、防洪等進行智能管理,近年來受到各路資本的青睞。華為、阿里、萬科、中國移動等跨境運營商屢見不鮮。傳統水務企業正在積極應對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挑戰,奔向機遇期。
《城鎮水務2035年行業發展規劃綱要》認為,水務行業將圍繞飲用水安全保障、“廠網河湖”水環境治理、城市排水防洪、資源節約綠色循環利用、水務行業數字化五大業務領域展開。傳統水務企業需要從粗放式發展向精細化轉變,環保水務企業也需要提升智慧,為用戶打造低碳節能的解決方案。
業內普遍認為,傳統水務一直存在勞動密集型、資源利用率低、經營管理粗放等問題。智慧水務理念的延伸和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基于智能水務改革,傳統水務行業有望構建全新的多技術支持系統,通過綜合感知、數據共享、智能控制和預分析,大大提高運營、維護和管理效率,增強應急響應能力。
就核心技術而言,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和大數據的全球席卷不斷沖擊著水務行業的現有格局,也一舉打破了許多技術壁壘。目前,中國大力支持新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節能減排項目,推進數字化轉型,具體表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進入“十四五”,不得不說,智慧水的發展遇到了好時機。無論是提出新基礎設施的概念,還是明確“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都是智慧水務的“神來之筆”。
看到人工智能的影響——
幫助智慧水務整合感知-診斷-決策-控制、先預測、后應對,在信息調度平臺上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數據共享和應用建模,在各種場景識別中發揮關鍵作用。隨著管網系統的完善,泵站和水廠的點、線、面的結合,AI帶來的效益會更加突出。
看5G的影響——
不僅僅是讓電信巨頭一腳邁入智慧水務領域那么簡單,背后對網絡終端產品、智能化水務解決方案,以及構建水務數據庫等的支撐作用無可替代。是“1+4+N”的新模式布局,或是“5G+無人船”、“5G+VR全景展示”的落地應用,向這個新風口聚集的項目只多不少。
回過頭來,突然意識到這是環保和科技的雙向旅程。3.0時代已經到來,智能水的未來是不可限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