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計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加強東北地區黑土地保護和土壤肥力恢復。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肥沃是東北黑土地開墾的代名詞。因此,廣闊的東北平原成為中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黑龍江墾區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耕地4400多萬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400多億斤。多年來,東北三省的糧食產量穩步增長,為中國的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然而在“東北熟天下足”的背后,黑土地卻面臨著嚴重的退化問題。高強度利用和不合理耕作方式導致東北平原土壤侵蝕、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生態功能退化等問題。肥沃的黑土地正在變“薄”、變“瘦”、變“硬”。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脈。因此,堅持耕地合理利用與嚴格保護并舉,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并重,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這就是“耕地中的大熊貓”,保持耕地數量和質量的“雙紅線”,不斷夯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
耕地質量的保護需要監測數據的支持。土壤環境監測以土壤污染物為主,主要監測對象為重金屬元素及鹽類、農藥獸藥殘留、化肥等無機污染物。耕地質量的監測與它有很大不同,側重土壤的結構、緊實度、容重、化學性狀(包括有機質、pH、全氮等)等理化性狀。
此外,還包括監測點的農業生產概況,如施肥量、作物種類和產量等。耕地質量監測的對象不同于土壤環境監測,所需的儀器設備和參考標準方法也不同。常用的檢測儀器有土壤陽離子交換量檢測儀、土壤pH自動分析儀、全自動凱氏定氮儀等。
還可以采用遙感和GIS空間分析技術,通過地形、植被、土壤、氣象等水土流失驅動因子的矢量疊加,借助水土流失模型分析和人工解譯校正的手段,確定松嫩平原黑土耕地水土流失的強度和類型,從而找出類型, 黑土耕地水土流失的面積和分布特征,并提出相應的防治策略,從而為黑土保護和生態農業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十四五計劃明確加強對黑土地的保護,監測設備也在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