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對固體廢物的控制絲毫沒有松懈,逐漸從“夯實基礎”走向“填短板”和精細化管理的深層次階段。
這一方面說明固體廢物污染治理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另一方面也意味著這個“網”需要織得更密。
首當其沖,頂層設計方面就能看出端倪——
一、支持力度不減,涉足領域愈微
集中力量鞏固大方向成果,小區域精細化管理,已成為當前固體廢物處置和控制的新形勢。
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既要從科學規劃和統籌管理入手,也要注意難點、痛點和重大矛盾。
對于“白色污染”,2020年元旦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
一年過半又再發《關于扎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商務部還專門下發了關于“商業”領域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顯示了對它的重視。
根據“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如廢輪胎利用、建筑垃圾減量、廢舊家電回收、畜禽糞便還田、報廢機動車回收、農藥包裝回收等。
越是能體現“涉及領域越小”的事實,也間接說明了“十三五”期間,我國固體廢物管理和控制正在往細微之處滲透,處置能力的增強伴隨著管理方式轉變的顯著成效。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顯然我國打了一個漂亮的污染防治攻堅戰。而為了“十四五”開好頭,奠好基,這一年的“沖刺”效應也是席卷了全國。
與此同時,各項工作為2020年,以及“十三五”固體廢棄物污染治理畫上了“各自完滿”的句點。
二、綜合研判,展望2021
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指出,到2035年,將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量見頂后穩定下降,生態環境從根本上改善,基本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就是【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也可以理解為,不僅是未來5年,未來15年的環保產業規劃藍圖都已經呈現在眼前。
政策指引的一小步,將成就的或是產業向前的一大步。在此方圓內,2021年的固廢市場無疑將迎來新的開始。
三、“無廢城市”和“垃圾分類”雙主線
“無廢城市”建設的“11+5”試點任務在2020年踩出節點,生態環境部也透露,“十四五”期間將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2020年垃圾分類特別火爆,全國各地新頒布和修訂的生活垃圾管理規定一片片出臺。“十八般武藝”下的花式宣傳和“動真格”罰款的執法震撼,成為2020年環保領域的熱門話題。這種情況在2021年不會有太大改變。
四、工業固廢處置補短板,危廢處置快進入場
總的來說,我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產量一直是幾大類中最大的,但近年來呈下降趨勢。2019年綜合利用率達到55.9%,處置和綜合利用總量達到76.3%。
但倉儲基地依然龐大,3.6億噸開啟的補短板空間仍有望在2021年進入新一輪市場開發。
相比之下,工業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和生活廢物明顯增加。這也意味著市場需求會增加。
五、寫在2021年開篇的5大關注點
綜上,便于我們看清2021年,“十四五”的起始之年,固廢領域可挖掘的機遇在哪里,不如作如下總結:
1、關鍵詞可以鎖定危廢、無廢城市、垃圾分類、再生原料、塑料垃圾及生物塑料制品、基建補短板、新基建融合。
2、再生資源領域抓主要矛盾,如低價值回收物的高效回收和高值利用、廢舊動力電池梯級利用、廢舊家電&電子設備&報廢汽車、“互聯網+”。
3、關注垃圾焚燒補貼退坡后的“綠電交易”。
4、借鑒國外固廢龍頭發展架構——固廢和環衛業務一體,從2大領域業務關系復雜,相關企業延伸產業鏈致力于成為綜合服務商等角度來看,未來誕生前中末端一站式環境服務商也并非沒有可能。
而“無廢城市”建設本身就是一個綜合體業務,能否催化出綜合型企業,還有待論證。
5、2021年起禁止一切洋垃圾入境,為再生資源產業形成“內循環”再架“天梯”,可持續關注其發展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