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感器是一種檢測裝置,能感受到被測量的信息,并能將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變換成為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國家標準GB7665-87對傳感器下的定義是:能感受規定的被測量并按照一定的規律(數學函數法則)轉換成可用信號的器件或裝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轉換元件組成。
傳感器產業全景圖譜
從產業鏈來看,傳感器上游主要為各種零部件等以支撐感知層;中游是以光傳輸、通信設備、網絡設備等構成的傳輸層;下游是應用層,其中以物聯網領域中的各項應用為主。
傳感器創業鏈大致可分為研究與開發→設計→制造→封裝→測試→應用等環節。目前,我國在傳感器研發、設計、代工生產、封裝測試、應用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中國傳感器制造行業的發展,發布了《智能傳感器產業三年行動指南(2017-2019)》、《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發展的目標發展的任務。
——市場規模總體呈逐年增長態勢,2019年市場規模為2510.3億元
據CCID數據,2014-2019年期間我國傳感器市場總體呈逐年增長態勢。2019年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為2510.3億元,同比增長14.7%。
——我國傳感器制造行業以中小企業為主
我國傳感器制造行業以中小企業為主。由于小型企業規模較小,受到資金和人才限制影響,技術水平較低,多數集中于低端產品的生產,以價格競爭為主;高端產品集中在龍頭企業及外資企業之中,以技術競爭和品牌競爭為主。
我國的傳感器起步相對較晚,在高端傳感器方面的發展落后于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伴隨著國內信息化飛速發展,同時國家將傳感器技術列為重點突破的領域,近年來我國的傳感器發展飛快。目前全國從事傳感器研究的相關企業接近兩千家,其中上市公司近四十家。2019年,海康威視、歌爾股份、大華股份營業收入分別排名第一、第二、第三。
——我國傳感器企業集群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
我國傳感器企業集群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并逐漸形成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沈陽和西安等中心城市為主的區域空間布局。其中,主要傳感器企業有接近一半的比例分布在長三角地區,其他依次為珠三角、京津地區、中部地區及東北地區等。
——華東地區傳感器企業數量最多,約占全國企業總數的56.86%
從企業分布來看,華東地區傳感器企業數量最多,約占全國企業總數的56.86%,中南地區約占23.09%,華北地區約占8.36%,西北地區約占4.44%。此外,傳感器產業伴隨著物聯網的興起,在其它區域,如陜西、四川和山東等地也逐步發展起來。西安優勢微電子公司生產的唐芯一號,推出了國內首顆物聯網核心芯片。
據CCID數據,我國傳感器十大園區,分別是:蘇州工業園區,嘉定工業園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江蘇武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溫州樂清傳感器產業基地,重慶市北碚傳感器產業基地,杭州錢江經濟技術開發區。
在這十大園區中,長三角地區上榜6個;另外4個分布于北京、鄭州、武漢和重慶。這個格局也基本反映了我國傳感器產業的區域特點。
——傳感器主要應用在汽車電子、網絡通信、工業制造、消費電子等領域
傳感器廣泛應用于社會發展及人類生活都的各個領域,如工業自動化、農業現代比、航天技術、軍事工程、機器人技術、資源開發、海洋探測、環境監測、安全保衛、醫療診斷、交通運輸、家用電器等。
據CCID數據,傳感器在汽車電子、網絡通信、工業制造、消費電子以及醫療電子等領域應用較為廣泛。其中汽車電子領域比重為24.2%,工業制造領域比重為21.1%,網絡通信領域比重為21.0%,消費電子領域比重為14.7%。
傳感器新技術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智能化、微型化、集成化和網絡化。